當一件事情的好,來自主事者的美化;然而主事者美化的手法,卻是僅只於表面文章、塗脂抹粉─那這種「好」、這種績效,是廉價的。

  主計處公佈六月失業率為5.16%,上半年失業率為5.47%,比之去年同期有所下降─這看似是件好事、是一條值得讚賞的政績;然而,這正是另一樁廉價的「好」、廉價的政績,而潛藏在層層昂貴脂粉之後的,不只是醜惡與不堪,更有一顆顆的未爆彈。

 

  根據主計處統計,2010年6月失業率為5.16%,較去年同月下降0.72%,失業人數較去年同月減少7萬7千人:上半年平均失業率則為5.47%,較去年同期下降0.26%─看到這近乎美麗的下降幅度,或許會有人拍手叫好、大讚政府英明,甚至藉此判斷景氣回溫;然而,我們不禁要問:造成這些數據下降的是政策因子中,有多少只是短線的操作?這些政策上短線的操作,會不會只是消費失業族群以美化數據,反而造成更大的問題?這種短視近利的操作,會不會導致利多出盡,以致任何一個不利因子,都有可能成為最後一根稻草?以及為了這些數據上的美化,我們所花費的公帑,對失業族群的幫助,其報酬率是否可接受?

  我們不禁要問:這些數字,背後藏了多少故事?

 

  根據經建會於2008年所提出的98-101年促進就業方案,馬政府降低失業率的措施,除了方案中只有提出、沒有實行方法(在勞資溝通平台未臻完整前亦不宜實行)的「勞動市場彈性化」外,係包含「擴大產學合作」、「強化訓練以促進就業與預防失業」、「提升就業媒合成功率」、「提供工資補貼增加就業機會」、「協助創業與自僱工作者」以及「加強短期促進就業措施」等六項;而所謂「短期促進就業措施」原本規劃了短期看護、短期原住民資源回收工作等16種,因應金融海嘯於2010年增列廣設替代役(1)、蒙藏委員會物品清點等35種,以及鼓勵企業短期聘僱失業勞工(6個月)的「黎明計畫」,本項計編列預算3,623,058,000 (原列1,086,090,000元,今年增列2,536,968,000)

  誠然,這些措施將刺激短期就業,然而時效一過,政府此類措施,真能幫助這些失業的族群解決問題嗎?

  答案,是否定的。

  根據主計部的調查,由民間企業僱用的受薪階級(含產學合作,以及馬政府的黎明計畫及22K),人數自2007年起逐年為66086803694568506981千人;而政府僱用人數自2007年起則為93493295810401052千人。如此算來,2008年至2010年間,政府公部門帳面上創造出的就業機會增長了8.77%,然而民間卻只增加了0.52%;2007年2010年間,政府部門提供的就業機會增長了11.8%,然而民間就業卻只增加了2.62%─而2010年的民間提供就業,係已包含了建教合作黎明計畫(1萬5千人)、22k(3萬人)等短線的炒作!

  換言之,政府的短線操作下,部份失業族群得到短期而低薪的就業機會─時間或三個月、或六個月、至多一年,月薪最多兩萬兩千元、最少甚至只有一萬七千元─然而這段期間一過,政府公部門(及參與黎明計畫等專案的企業)就以蘿蔔蹲似的,換了另一批人進來;至於民間的雇用員工數,並沒有隨政府的計畫而增加,更顯示了原先的失業族群,也沒有因為參與了上開計畫,就得到穩定的工作機會及保障─他們只是為馬政府所消費、利用以美化就業數字,而在利用價值消滅之後,卻就遭到遺忘、冷落甚至遺棄,在民間就業機會沒有增長的情況下,再度失業。

  政府這種只求短線操作的措施,一沒有改善就業環境,二無法提升勞工相關技能,甚至對政府轉介就業的媒合率也毫無裨益─所謂5.47的失業率,在除卻第一層脂粉後,竟就顯得如此不堪!

 

  而除了消費失業族群,馬政府自然也不會放過學生族群,試觀教育部「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」(俗稱22k9月將改為10k)、「四加一學制」(鼓勵延畢)以及國防部應屆役男六月入伍政策─但消費畢竟只是消費,實質上不但無法解決失業問題,反而導致政府耗盡能量、利多出盡。

  以「應屆役男六月入伍」為例,根據主計處歷年公佈的數據,畢業潮衝擊就業市場的最大宗,集結於七到九月,而不是役男等接兵單、大考尚未放榜(有些甚至還沒考)的六月,然而國防部卻提出「應屆役男六月入伍」,在六月就以草率而粗糙的決策,耗費行政資源,先在六月提前降下數據,卻使本來在傳統入伍季節(七到十月)的下降力道大規模下降─換言之,行政部門耗費行政資源,但所做卻只是「提前」降下失業率,美化上半年失業率,絲毫無助於就業市場;總而言之,不過消費而已。

  然而第一階段22k將於九月落幕(第二階段將改為補助10k,公司負擔勞健保)「四加一學制」多校表態不支持,而「應屆役男六月入伍」的政策,將使傳統入伍季節緩衝畢業潮對就業市場衝擊的力道大為削弱,利多出盡、耗費高額成本(納入機會成本),所求不過是消費學生及失業族群,以求數據美化,卻帶來利多出盡,試問:若第二階段10k政策企業主不再買單、傳統入伍潮緩衝力道削弱,加上其他不利影響,政府還有什麼方法、還有多少籌碼能夠救失業?

  除此之外,台灣資金在ECFA簽訂之後,由於中國勞工低廉、取地容易、銷東協免稅、內需市場大等誘因下,在利益權量之後,其資金必定會更大規模的流向中國設廠、雇員工,造成工作供給減少(反觀中國資金來台,不可能選擇成本較在中國高的聘用員工,反而將進行炒股、炒房等面向的投資);況且在價格要素均等化的影響下,受薪階級的薪水諒難有成長空間;然而這個政府為求數據美化,已然利多出盡,屆時恐怕將陷入無力挽回失業率因而高漲的窘境。

 

  中國共產黨早期曾有所謂三面紅旗政策,其中一面正是所謂的「大躍進」;該計畫目的在於「趕英超美」,其具體內容包含「土法煉鋼」、「人有多大膽,地有多大產」等;上開計劃在各地行政機關耗費大筆成本有意浮報結果下,形成黨政體系絲毫不知民間實際情形、各地公社「大放衛星」的鬧劇,與毛澤東原本的設想完全背道而馳,在利多出盡的情況下,最後面對天然災害,毫無應變成本與能力,直接使中國陷入劉少奇口中「三分天災,七分人禍」的「三年困難時期」,致使約2000萬人死於饑荒、死於動亂、死於人食人

  死於一個廉價的政績,一個用高昂成本買來的廉價政績。

  而同樣的美化數據,同樣的高昂成本,同樣的利多出盡,也同樣對社會毫無裨益;馬政府以如是方式,美化失業數據,行表面文章,逐漸出盡國家面對經貿問題時的籌碼─廉價的政績,昂貴的脂粉,臺灣人難道不能反對嗎?

  廉價的政績,昂貴的脂粉,臺灣人難道能不反對嗎?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nvin05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